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化工原理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的探索与研究(2)

来源:探索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学生层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如我校化工学生参与较多的化工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化工原理及实验技能大赛、化工设计大赛等

学生层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如我校化工学生参与较多的化工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化工原理及实验技能大赛、化工设计大赛等各级别赛事。这些竞赛至少需要3 位学生组队,在备赛过程中,参赛学生除了能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技能外,还能深刻体会到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沟通协调和互补互助的重要性,这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深挖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不是新开设一门政治课,也不是新增加一项学生活动,而是通过深挖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根据教学内容系统规划与设计,让思政教育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找到落脚点,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浸润无声。

工科类专业课程中常常有很多的原理、定理类内容,而这些原理、定理往往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讲授时如果能巧妙地设计课程,就可以把德育教育自然地渗透到专业学习中。例如,在讲到流体流动章节时,对于能量守恒中实际流体的伯努利方程有3 种表达方式,对于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学生掌握不佳,这时可以给学生讲案例——鄂洛多克车站惨案,以及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惨案,人们利用等高伯努利方程,根据列车进站的最大时速,计算出的安全距离,就是我们在车站常见的白色安全线,由此激发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我国化学化工发展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名人,如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侯德榜、中国流态化学科学研究开拓者的郭慕孙、开创我国石油炼制技术的陈俊武、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顾毓珍等,利用几分钟时间介绍这些优秀的科学家,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下列举了《化工原理》教材中部分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见表1)。

表1 《化工原理》教材中部分思政元素结合点章节绪论部分科学家工程问题单元操作操作条件计算方法内容中国古代造纸、火药、酿酒→近现代无机化学工业→19 世纪有机化学工业→20 世纪初石油炼制业→近年的纳米技术牛顿、泊谡叶与黏度单位、伯努利、普朗特、雷诺、顾毓珍、傅里叶、努塞尔、斯托克斯、亨利、道尔顿等科学家传记直管阻力损失、离心泵管路、对流给热过程、吸收过程、精馏过程精馏操作中溶剂回收、吸收操作中有害气体处理、沉降操作中空气除霾等精馏操作适宜回流比、吸收操作适宜的液气比、萃取操作适宜的溶剂用量管路计算、传热、精馏、吸收等在求解时反复迭代试差静力学方程p1 ρ + gz1 =p2 ρ哲学元素 + gz2台风过后,大树连根拔起,小草却安然无恙搅拌过程应具备的两种功能精馏操作中恒摩尔流假设;泵工作点调节吸收过程的双模模型应用具有的优势和局限精馏、吸收、蒸发、萃取、结晶等单元操作思政元素结合点从学科发展中挖掘奋斗历程,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剖析人文情怀,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爱国爱家的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领悟科学思维,掌握研究方法,逻辑思辨能力培养安全、环保、法律和健康意识培养,培养诚信意识有效资源利用观念培养,绿色化工过程理念培养总结人生经验,提高抗挫能力,培养实践创新工匠精神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层流、湍流)公平、公正、诚信地做事做人解决问题,要善抓主要矛盾人无完人,天生我材必有用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

可见,只要用心,专业课教师根据教材可深挖出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知识点,在授课时配合教学内容一并讲授,教书与育人同步进行;而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触类旁通。

四、探索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一)互联网+专业课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绝大多数的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师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鲜活、生动地展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角度开展隐性思政教育,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水平[7]。

(二)谈话式教学法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给予学生最大的尊重,是走近他们的捷径。在教学中,应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尊重学生的不同观念和质疑,不因他们胡乱回答而责备,可运用谈话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如在讲到干燥章节时,为了引出湿度概念,先采用启发式提问:为什么夏天容易出现中暑?中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1.气温太高;2.身体太差;3.不喝水;4.散热出问题;5.太胖;6.穿紧身衣;7.呼吸系统出问题……学生们天马行空、各抒己见,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尽量逐一说明是否合理,并将中暑问题界定在空气情况,从而引出湿度。这样学生不但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且印象深刻,并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有实效。

文章来源:《探索科学》 网址: http://www.tskxzzs.cn/qikandaodu/2021/0515/1760.html

上一篇:提高炼油厂常减压装置加热炉热效率的有效路径
下一篇:铁路公安机关警务实战实训探索与实践

探索科学投稿 | 探索科学编辑部| 探索科学版面费 | 探索科学论文发表 | 探索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探索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